一说到跨境电子商务, 你首先想到的是阿里巴巴,亚马逊还是兰亭集势呢?从商业模式上来看, 其实就是B2B和B2C的区别。 阿里巴巴做的是批发, 属于传统外贸; 亚马逊们和兰亭们做的是零售, 也是目前最火热的跨境零售模式。
当我们在说跨境电商的时候, 大多数时候指的是在线零售也就是B2C。
跨境电商近几年被炒的火热,一是得益于各类平台站的火热, 包括Amazon和各个区域市场的新兴平台;二是得益于傻瓜式的独立站建站工具Shopify和转化效果很好的Facebook广告。
几年前,曾经有一个做挂烫机的厂家邀请我去他们工厂参观,他们想在已有的外贸批发业务线上,新增一条跨境线上零售业务。在工厂参观产品的时候,我问了他们这样几个问题。
我:你们为什么想做跨境零售呢?
胡总:我们的产品在天猫上卖的都挺好,很多店铺找我们拿货,所以我们也想把货卖到国外试试看。
我:那你们是打算在平台上卖还是自己建网站去卖呢?
胡总:我们想打造自己的产品品牌,计划使用目前的公司官网,再做一个英文版本,让用户可以在我们网站购买。
看来,这是想一站多用了,既想做B2B的公司官网,又想提供B2C的线上购物环境。
我: 那你们是想自己推广自己发货吗?
胡总:不,我们想找一些比较有名的电商平台,让他们帮我们卖, 比如傲基,兰亭这些,我们给他们供货。
接下来还聊了很多,从聊天中我了解到了更多的信息,为什么他们想让电商平台帮忙销货。 他们之前尝试过在亚马逊上开店,但是因为老板自己不会,觉得在亚马逊上开店就和淘宝开店卖货一样,所以就招了几个会英文的大学生, 这些大学生整天忙的不亦乐乎,老板看着也觉得一片欣欣向荣,挺不错样子。结果半年过去了,成本+人工核算下来,还亏了几十万。所以他们才萌生了继续做供应商,给其他平台供货,借由其他平台的销量来慢慢宣传他们的品牌。
几年过去了,我再次搜索他们的品牌,google上除了他们自己的B2B官网,其他零售平台上一点他们的信息也没有。
这几年来,我一直收到这样的咨询和询问,发现:
长期作为供应商的工厂们想在亚马逊、wish、速卖通卖货; 国内制造商试图通过Facebook挖掘更多新的国外采购商;平台站卖家们想转型到独立站;厂家们开始逐渐搭建自己的网站树立产品品牌;做平台站的开始切入到垂直领域甚至是超细分领域;流量圈的流量大咖们开始跨界到独立站。
一些刚刚接触海外零售业务的人,有的会选择从亚马逊开始,因为平台会提供流量甚至物流;而一些对流量有所认知的会选择做独立站,与客户建立长期关系,通过老用户的复购价值打造网站的长期收益和品牌价值。
到底是做独立站还是做平台站,这个问题其实争论了很久,在我看来,不同阶段的卖家总是有不同的需求,但是无论诉求是什么,做决策之前先理清自己的资源和优势,将时间和精力放在你最想获得的营销目标,卖货赚钱也好,树立品牌也好,只有你有了收益或者品牌影响力后,业务推动起来才会越来越顺心。
棒谷用了8年从知名的eBay大卖家成为了知名的独立站卖家,
Sheinside用了6年成为了服装垂直站领域人人学习的Shein;
Gearbest用了4年打造了一个综合站点的巨无霸;
Fordeal只用了2年便成为了海湾六国电商APP排名榜首;
2个90后仅用了1个月便将一个网站做到了100万美金的销售额。
电商圈的发展在用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与不可思议的扩张速度,刷新我们对电商的认知。那些用Shopify+Facebook做独立站的当中有很多人是我认识的朋友,也是我很长一段时间内接触较多的。他们有些没有优质的供应链资源,甚至很多拿不到优惠的小包快递价格,但是依靠他们对Facebook广告流量的熟练度, 靠着对爆款产品的挖掘思维,和孜孜不倦的学习心态, 不断创造电商成功的记录。
转型和学习是痛苦的也是耗时的,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分享出来,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将知识毫无保留的讲解出来,不过幸运的是,优乐出海恰好找到了一群愿意分享和总结的人。他们有的是亚马逊卖家,在亚马逊上开设了店铺,曾带领团队把店铺从零做到年过亿的销售额;有的是没做过电商的流量圈media buyer,一个两人在三个月内将店铺从零做到了百万销售额;还有操盘过亿级项目的资深营销大咖,在一个月内成功带领小白团队将一个全新的网站做到盈利。
在电商圈有这样一个说法,有产品资源和供应链的人做平台站, 只负责卖货发货, 为平台的发展做贡献;懂营销玩流量的做独立站,为自己的网站品牌或做长期规划。